18950199507
THE RULES OF THE WORL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ORLD RADIUS.
手把手教你認(rèn)石斑魚--橫斑鰓棘鱸
鰓棘鱸屬的石斑魚大多都體型修長,尾鰭截形且頂端微凹,這個屬下的種類并不是很多,而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石斑魚家族的成員,屬于典型的鰓棘鱸屬魚類,并且有著鮮明的個魚特征,應(yīng)該算是石斑魚類中較為容易辨認(rèn)的種類了。
在國內(nèi),它通常被叫做雜星斑、黑條,而它的正式的名字是橫斑鰓棘鱸,Plectropomus laevis (Lacepède, 1801),其英文名為Blacksaddled coral grouper, 是一種較為大型的石斑魚類,其已有記錄的最大體長達(dá)到了130cm。
形態(tài)特征
其實說橫斑鰓棘鱸最明顯的特征是身體上深色的鞍狀斑紋并不完全正確,因為橫斑鰓棘鱸通常情況下有兩種色型:一種是白底黑斑色型,一種是深色型。
白底黑斑色型的橫斑鰓棘鱸體色一般為白色或淺黃色,在體背部一般帶有五條不規(guī)則的深褐色或黑色的鞍狀或楔形斑紋。其中,第一條斑紋位于眼部,第二條位于背鰭前方,第三至第五條斑紋則位于背鰭下方;體側(cè)常常帶有一些黑緣的藍(lán)色斑點;尾柄、上下頜、鼻孔處及各鰭條均為金黃色。胸鰭、腹鰭基部也覆蓋有黑色斑點;大多數(shù)白底黑斑色型的幼魚在體長7-15cm時,第1至5背鰭的鰭間膜為黑色。
深色型的橫斑鰓棘鱸體色一般為棕色、橄欖綠、紅色或近乎黑色;身體體背部與白底黑斑色型個體體背部對應(yīng)的斑紋常常褪色或消失;頭部、體后側(cè)、背鰭軟條部、尾鰭、臀鰭及胸鰭基部帶有許多黑緣藍(lán)色小點;胸鰭鰭條的遠(yuǎn)端為黑色,且遠(yuǎn)端胸鰭鰭條顏色深于遠(yuǎn)端胸鰭鰭間膜的顏色,胸鰭末端邊緣為白色。
地理分布
橫斑鰓棘鱸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從東非到太平洋的中部、南部都有分布,而在我國則主要分布在東海南部及南海海域。
生態(tài)習(xí)性
橫斑鰓棘鱸主要棲息于水深4-90m的珊瑚外礁斜坡區(qū),它的嘴很大,并且排列著許多細(xì)小的牙齒,在它的下頜還長有幾顆非常尖銳的尖齒,其作用類似于食肉目動物的犬齒,使其能夠非常輕易地咬住獵物。作為一種大型的捕食者,橫斑鰓棘鱸不僅以魚類為食,而且即便是同族的石斑魚類,也不會輕易放過,而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石斑魚類幾乎都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橫斑鰓棘鱸是多么威猛的一種生物。根據(jù)食物鏈中的富集效應(yīng),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橫斑鰓棘鱸的體內(nèi)也因此富集有許多的雪卡毒素。
絕大大多數(shù)的石斑魚都是獨行俠,只有在繁殖的季節(jié),它們才會聚集在一處,向周圍的海水中排卵和精子。當(dāng)精卵相遇、結(jié)合,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這些圓滾滾的漂浮著的受精卵便開始孵化,孕育出新的生命。
盡管這個生命幼小,卻依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捕食者。橫斑鰓棘鱸白底黑斑色型的幼魚在全長10cm左右時會擬態(tài)瓦氏尖鼻鲀(Canthigaster valentini),它會以與瓦氏尖鼻鲀極其相似的配色來模仿瓦氏尖鼻鲀的外形,并通過繃直尾部僅用胸鰭拍水游動的方式來模仿瓦氏尖鼻鲀的游動方式,掩蓋自己兇狠的捕食者身份,然后悄悄接近這毫不知情的獵物。
雖然橫斑鰓棘鱸的分布較為廣泛,但在自然狀態(tài)下還是較為罕見。在其分布區(qū)內(nèi),橫斑鰓棘鱸的密度少于1000m2每只。目前,橫斑鰓棘鱸面臨的首要威脅來自于人類的過度捕撈。在2008年的IUCN紅名單中,將橫斑鰓棘鱸的資源量評估為VU(Vulnerable),即易危。